前进,并且要赶上或超过我们的对手,这就是中国人民的唯一出路。否则,我们就将永远被人欺负。我决心把自己的后半生贡献给我国的科学事业。
——聂荣臻
聂荣臻是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
半生戎马,半生钻研
为新中国的创建
英勇奋战,淡泊生死
新中国成立后又排除万难
组织和领导了“两弹一星”
他是毛泽东口中的“厚道人”
是全国百姓爱戴敬仰的“福帅”
今天,2023年12月29日
是聂荣臻元帅诞辰124周年
谨以此篇追忆开国元帅聂荣臻
为“两弹一星”保驾护航的峥嵘岁月
以表达对他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人物简介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字福骈,小名双全。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吴滩乡石院子人。聂荣臻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聂荣臻1919年10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派往上海,协助周恩来将工人纠察队转入秘密活动,后参加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建国后,聂荣臻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等职。1955年聂荣臻被授予元帅军衔。1992年5月14日,聂荣臻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受命研制“两弹一星”
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以非凡的气魄,作出了中国研制原子弹、导弹的重大战略决策。
1955年1月15日,聂荣臻出席了由毛泽东主持、周恩来等领导人参加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会议在听取了李四光、钱三强两位科学家的说明后,毛泽东说:“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认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来。”
毛泽东说的“这件事”,就是指原子弹。
从这一天起,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开始了艰巨而又伟大的征程。
为了加强对原子能事业的领导,1955年7月,中共中央指定陈云、聂荣臻、薄一波组成三人小组,负责指导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工作。
毛主席与聂荣臻
1956年10月的一天,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来到聂荣臻家中。
中共八大以后,中央正在研究领导人的分工问题,邓小平是来征求聂荣臻的意见的。邓小平说:“对你的工作安排,中央设想了三个方案:一是,中央决定调陈毅同志专搞外交,他分管的科学技术工作由你来抓;二是,彭真同志工作太忙,中央想让他免兼北京市市长,你在彭真之前当过北京市的市长,现在让你官复原职;三是,你继续主管军工生产和军队装备工作。三个方案由你选择。”
聂荣臻不假思索地说:“市长这个官我不想当,对科学技术工作我倒很有兴趣。我们国家太落后,也迫切需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军工生产和武器装备工作,与科学技术有密切联系,可能的话,将来兼顾也可以。但还是请中央决定吧。”
邓小平历来果断,当即表示同意:“那就这样定了,我上报中央批准后任命。”1956年11月16日,全国人大第51次常委会议决定,任命聂荣臻为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学技术工作。接受了主管科技工作的任务,聂荣臻说:“我决心在后半生把心血献给新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
1958年,聂荣臻又被指定为导弹、核试验建设靶场的总负责人,成为指挥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大元帅”。他战略家的眼光来审视未来,以缜密的思维作出预见,从此,共和国“两弹一星”的蓝图便构建开来。
“两弹一星”杰出指挥员
“今天的科研,就是明天的装备。”亲身经历过落后就要挨打的年代,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更加明白,手里有枪杆子有多重要,中国人更要拥有自己的尖端武器。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尖端科学技术几乎空白。作为两弹一星指挥员的聂荣臻元帅鞠躬尽瘁,呕心沥血。
1956年,在他参与领导起草的12年科学规划中,把原子能研究列为第一项重点任务;
1956年11月,由宋任穷任部长的原子能工业部(当时称三机部,1958年改称二机部)成立,聂荣臻积极支持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参与三机部的原子能研究工作。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56年10月8日聂荣臻在国防部五院成立大会上讲话
1956年、1957年,聂荣臻确定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设立原子弹、导弹专业,以后报经军委批准,扩大成系,为“两弹”研究培养人才。
1958年1月,中央批准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7个原子能工厂和设计所,急需大批人才。聂荣臻请有关方面积极为原子能工业部选调了一批急需的人才,从而加快了原子弹的研制进程。
1958年,二机部成立了核武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的物理研究所更名为原子能研究所,受二机部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以二机部为主。到1960年,该所人员已发展到四千三百多人。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加快了步伐。
1960年,经过工程技术人员和参与施工的广大指战员的艰苦奋战,综合导弹试验基地在甘肃酒泉地区初步建成。
1962年底,核武器试验基地在新疆罗布泊西北地区初步建成。
1957年10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生发射成功。1958年5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据此,聂荣臻组织张劲夫、钱学森、王诤等拟制了中国发展人造卫星的初步规划。
1958年9月、12月,聂荣臻先后两次在听取张劲夫、钱学森汇报时指出:中国科学院要在研制卫星方面力争拿出一定的成果,但又要稳扎稳打,狠抓落实。同年11月,为落实卫星研制任务,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共同抽调技术力量,组建了上海机电设计院。
1966年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卫星设计院,开始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论证设计工作。
聂荣臻元帅(左一)与科技人员在一起
顶住压力研制“两弹一星”
1964年至1970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取得突飞猛进的一个时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中国自己制造的原子弹和导弹结合试验成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已经掌握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聂荣臻亲自奔赴发射现场,主持了这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试验。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乐曲响彻全球。
“两弹一星”试验成功的背后,是聂荣臻发展国防科技事业的决心。
1959年6月,苏联单方撕毁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一年后,苏联撤走了援华专家,并停止一切设备和资料的供应。此时,我国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在这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对原子弹、导弹的研制是继续“上马”还是“下马”的问题,有关部门产生了严重分歧。
1961年夏天,事关“两弹”生死的国防工业委员工作会议在北戴河召开。会上,许多主张“下马”的同志认为当前时期搞一下常规武器就行了。但聂荣臻认为,“两弹”一旦“下马”,人才设备便会大量流失,尖端科技事业将推迟若干年。面对即将搁浅的中国核武器事业,聂荣臻拍响了桌子:逼上梁山,我们自己干!反正不能退,一退就会落后,一落后就是几十年,将来我们的后代会骂我们的。
那段日子,面对激烈的争论,聂荣臻不断找人谈话,研究调查的结果,更坚定了他继续领导研制“两弹”的信心和决心,他说:“搞不出‘两弹’,我死不瞑目!”
1961年8月20日,聂荣臻签发了《导弹、原子弹应坚持攻关的报告》,报告中说:“只要集中力量,缩短战线,突出重点,争取三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研制出中程、远程的地地导弹,爆炸初级的原子弹和能装在导弹上的比较高级的原子弹是可能的。”
这不仅是一份报告,更是一张“军令状”,是聂荣臻给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庄严承诺。这份报告成为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定心丸”,他们均圈阅并同意了这份报告。
聂荣臻签发的《导弹、原子弹应坚持攻关的报告》
现场主持导弹核武器试验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之初,上级就明确要仿制苏联P-2导弹,计划的目标是1959年9月完成第一批导弹总装出厂,争取国庆节试射,任务代号定为“1059”。
1960年,正当仿制进入决战的关键阶段,苏联突然宣布中断援助、撤走专家。聂荣臻元帅当即指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定要争口气,要依靠我们自己的专家,自力更生,仿制“1059”绝不动摇,无论如何要搞出来。
1960年11月4日,聂荣臻、赵尔陆、钱学森等人坐火车或乘飞机越过万水千山,越过巴丹吉林戈壁大沙漠,来到酒泉导弹试验基地。
当初在决定建设导弹发射试验基地时,经有关人员勘察比较,在大量资料中,是聂荣臻亲自在地图上圈定这个基地的。但亲自到现场,这还是第一次。他是来主持发射我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的。
5日清晨,聂荣臻在导弹试验基地司令员孙继先中将陪同下,走进指挥所。8时整,副司令员李福泽报告:“一切准备完毕,可否进入发射前一小时准备?”聂荣臻在征询了钱学森的意见后说:“同意”。
9时整,李福泽开始倒数计时,“……5、4、3、2、1,点火!”接着是一声巨响,大地颤抖起来,人人脚下都感到了它的震动,导流槽里涌出了火焰浓烟,像火山喷发,势不可挡。
聂荣臻在指挥所里看到那枚导弹尾部喷着火焰,先是缓慢上升,越来越快地直指蓝天,变成了一个亮点,消失在视野之外,天际留下了一根白色的飘带,也逐渐消散。十多分钟后,导弹命中550公里以外预定的目标区,证明试验完全成功。
1059导弹点火成功发射
贺龙、陈毅、聂荣臻、黄克诚、张爱萍观看1059导弹点火
在发射现场,聂帅激动地说:“今天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以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导弹。”
1059导弹发射成功后聂荣臻元帅在发射场发表讲话
聂帅曾四次到西北靶场主持重大发射试验,最让人难以忘记的是1966年他到西北靶场主持核导弹试验。
1966年10月27日聂帅在两弹结合发射现场(前排左1李福泽、左2聂荣臻、左3钱学森、后排右1为李觉)
导弹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就进入到两弹结合的实验阶段,在“两弹结合”时有一个很危险的操作,就是在发射基地要把原子弹和导弹接起来,人必须进入弹头里面。
当天发射前,沙尘暴刮得天昏地暗,操作员田现坤在弹头里艰难细致地操作。他要将导弹和原子弹中间成百条电路一根根接起来,螺帽拧起来,插头插好,一个都不能错,稍有差错,原子弹可能就在那个发射架上炸了,在发射架附近待着的工作人员瞬间就会被炸成灰烬。
聂荣臻在钱学森陪同下检查两弹结合试验准备情况
当时现场的人们都极力劝说:“聂总,您赶快离开吧!”可是聂元帅不但不走,反而让人搬来一把椅子坐下了,并笑着说:“你们什么时候对接完,我就离开。”田现坤平时训练时只用40分钟就能完成所有的线路操作,但那天他格外谨慎、小心,足足干了80分钟,而这80分钟里,聂帅、钱学森和基地司令员李福泽一直顶着沙尘暴待在发射架下,直到两弹对接通电试验成功方才离开。
有很多次,聂帅都是带病前往核试验基地现场主持试验,也正是因为聂荣臻大无畏的担当和开拓精神,两弹武器化很快得以实现。
1984年,“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回忆聂帅领导科技工作时说:“统筹兼顾,全面调度,充分发挥了科学技术人员的聪明才干,研制工作取得了迅速的进展……我们科学技术人员在今天回顾往事,都十分怀念那个时代,称之为中国科学技术的‘黄金时代’,也十分尊敬和爱戴我们的领导人——聂老总。”
今天,我们再次向聂荣臻元帅致敬,同时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致敬。在你们的凝望中,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创造出新中国的一个又一个“第一”,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巨大跨越,“两弹一星”精神正被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所传承,去创造共和国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