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聂荣臻1919年10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后参加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新中国成立以来,聂荣臻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等职。1955年聂荣臻被授予元帅军衔。聂荣臻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前半生投身革命事业,为建立新中国出生入死;后半生献身科技事业,为国防建设呕心沥血。
聂荣臻在他遗书中写道“……我入党已七十年,从未脱离过党的岗位,始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我虽然对党没做过多大的贡献,但党交给我的任务都是坚决完成的……”
2022年12月29日是聂荣臻元帅诞辰123周年,谨以此篇简要回顾聂帅为中国科技事业奠基的那段峥嵘岁月,以此表达对他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夙愿与抉择
一直以来,聂荣臻有一个夙愿——科技强国。
当年他远涉重洋到海外勤工俭学,最初的出发点,就是想去学习人家先进的技术,回国后搞科技救国。后来理想暂时搁置,他投身革命,终于推翻了旧制度创建了一个新中国。但是,这个新中国仍然十分落后,仍然在国际上时常被人瞧不起,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一穷二白”。
聂荣臻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我经常在思考:中国人民多少年来都是在一种矛盾的状态中痛苦地挣扎着,这就是一方面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另一方面统治者腐败无能,科学技术又极端落后。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列强入侵,领土被瓜分,军阀混战,使中国成为一个百年沉菏的病人,被称为“东亚病夫”。新中国的成立,已经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光明的前景,这种落后状态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聂荣臻不再担任代理总参谋长,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疗养,他的身体渐渐好起来,主管军工生产和部队装备工作。党的“八大”以后,1956年10月的一天邓小平来征求聂荣臻对工作安排的意见。寒暄几句,他们切入正题。
邓小平说:“老兄,对你的工作安排,中央设想了三个方案:一是,中央决定调陈毅同志专搞外交,他分管的科学技术工作由你来抓;二是,彭真同志因工作太忙,中央想让他免兼北京市市长,你过去在彭真之前当过北京市的市长,现在让你官复原职;三是,你继续主管军工生产和部队装备工作。三个方案由你选择。”
“我不想当市长。对科学技术工作我倒很感兴趣。”了解完三个方案后,聂荣臻当即表态,但很谨慎地加了一句:“但是,还是请中央决定。”
“那就这样定了。”邓小平当即表示同意,果断干脆。
听说聂荣臻自愿选择科技工作,有些相熟的人很为他担心,善意地劝告说:“你身体不好,这个工作很忙,千头万绪,又是跟知识分子打交道,麻烦太多,最好还是不要管这个事吧。”
聂荣臻的想法却丝毫没有动摇。后来他回忆说:
“热爱科学技术,希望以此来改变我国的贫穷落后面貌,是我青年时期的夙愿。经过革命战争,人民掌握了全国政权,正是实现这种夙愿的好时机。我决心把自己的后半生贡献给我国的科学事业。
建国以后,当我们还在医治战争创伤的时候,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大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进入了所谓“原子时代”和“喷气时代”。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有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感受,技术装备落后,使我们吃了许多亏。而且当时还面临着一场新的侵略战争的威胁,而这场战争将是钢铁与技术的较量。帝国主义敢于欺负我们,就是因为我们落后。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我们就得尽快地前进,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前进,并且要赶上和超过我们的对手,这就是中国人民的唯一出路,否则我们就将永远被人欺负。我当时是怀着这样一种紧迫感,决心抓好这项工作的。”
1956年11月,聂荣臻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学技术工作,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即将迎来伟大的变革。
聂荣臻分管科学技术工作后,深感重任在肩,倾注了他后半生的精力和心血。他亲笔题写的“任重道远”4个字,是对自己心情的真实写照
顶住压力研制“两弹一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
1966年10月27日,中国又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核武器首次发射试验。
1970年4月25日中国用长征1号运载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两弹一星”的试验成功,离不了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伟大奠基者聂荣臻元帅的坚持。在聂帅的带领下,国防科研战线书写了这灿烂辉煌、振奋人心的崭新一页。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科学技术的底子非常薄弱,许多技术领域都是空白,聂帅在这面临挑战的时代,承担起领导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之责。他曾反复引用陈毅元帅“你们把导弹、原子弹摘出来了,我这个外交部长的腰杆子就硬了,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就不同了”的讲话来鼓励科技工作者。聂帅身体力行,为振兴我国科学技术,尤其是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筹帷怪,呕心沥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上世纪60年代初,在国家经济发生严重困难,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停止援助并带走了重要图纸资料,国防尖端项目面临“上马”还是“下马”争论的情况下,聂荣臻顶住压力坚决反对“两弹”下马,力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继续研制导弹、原子弹,他提出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成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方针。他创造性地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实行行政指挥和技术指挥“两个系统、两条指挥线”,他强调,科学家的事交给科学家去办,专业领域的事交给专业人士去办,大大激发了参与研制“两弹一星”的广大知识分子的工作热情和潜能,使我国的导弹、原子弹、氢弹,很快试验成功。
1966年聂荣臻在原子弹试验基地
1966年10月27日聂帅在两弹结合发射现场(前排左1李福泽、左2聂荣臻、左3钱学森、后排右1为李觉)
聂荣臻主持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会激动的神情
他常对科研人员说“成功了算你们的,失败了记在我账上,毕竟你们苦也吃了累也受了,我是来干什么的,我就是来担责任的”。在导弹核武器试验现场,他不顾个人生命安危,亲自到导弹发射架下坐镇,直到两弹对接通电试验成功才离开。第一颗全当量氢弹试验,聂荣臻是发着烧,抱病前往核试验基地,现场主持试验。正是因为聂荣臻大无畏的担当和开拓精神,两弹武器化很快得以实现,中国正式迈入核大国行列,国防和科技实力也得到大大提高。
科技工作者的勤务兵
聂荣臻对科技人才的关系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他爱护科技人才的感人事例更是不胜枚举。其中,最令老一辈科学家感动的就是发生在1958年的一件事。
1958年的冬天,好像特别寒冷。入冬以后,几场北风一刮,两场雪一下,世界似乎变成了一个冰窖,寒风刺骨滴水成冰。那个年代,即便是在北京,有暖气的房子也是很少很少,加上人们肚子里缺乏高热量的食物,这个冬天就更难熬了。
一天上午,聂荣臻腾出点时间,叫上范济生,坐车去了五院。到后,他没听汇报,也没搞座谈,一头钻进了科研人员住的帐篷,看了看火炉,是不是管用,又摸摸床上铺的盖的,厚不厚,保不保暖。最后,他才去会议室,和领导干部们见面。
主持会议的五院领导说:“请聂帅给我们做指示。”那天聂荣臻很有感慨,他说:“我没有指示,只有一个心得。我是带兵打仗出来的,今天毛主席、党中央让我抓国防科研。我常常想,怎么抓啊?这个干部怎么当啊?后来我想明白一点了,就是,要老老实实地做好人民的勤务员。当干部,特别是当行政干部,干的工作就是勤务员工作。我聂荣臻有志于当个科学工作者的勤务员,为你们创造科研工作的条件,创造学习和生活条件。这就是党分配给我聂荣臻的工作,是否做得好,我不敢说。但是,我一定要认真去做,把这当作我终身的光荣任务。”
聂荣臻的话令在场的人,尤其是一些科学家很受感动。他们想不到,一个元帅会说出这样的话。元帅愿意来当勤务员,这在过去,打死也不敢相信啊!
随后聂荣臻话锋一转,语气沉重起来:“我今天来看了大家的住处,我这个勤务员没当好,在座的各位,勤务员也没当好,我们的科技人员,其中不少是中央千方百计帮我们从国外请回来的,从各个兄弟研究机构忍痛割爱调来的可是,这么数九寒天,我们让这些宝贵的人才住帐篷。我不满意,我要告诉五院的领导们,如果冻坏一个人,你们得赔我!”
“冻坏了一个人,你们得赔我!”时隔30多年后,著名的火箭技术专家屠守锷仍然清楚地记得这句话。他说,有了这句话,大家伙一下子都不觉得冷了。
不久,又有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清晨,五院二分院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刚刚起床,按照军队的习惯集合跑步。他们来到空地上,却发现,这天在北风中等待他们的,是一位佩戴少将军衔的将领。
“发生了什么事?”大家都在猜测。
这时,少将说话了:“请大家伸出手来。”
然后,少将像幼儿园的阿姨一样,挨个查看了2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干部的双手。少将回到队列前。大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少将大声说:“同志们,我是国防科委秘书长安东。聂老总听说,五院不少同志夜里加班,又没有暖气,担心冻坏了手,一大早打电话让我来查看一下,他等我回去汇报呢。”
听到这里,几百人的队伍中,不少人感动了,有些人眼里湿漉漉的。安东有些惭愧地说:“我刚才看过,确实有同志冻伤了。我们工作没做好,这个问题我马上汇报,会很快解决。”
人物评价: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聂荣臻一生恪尽职守,忠厚淳朴,清正廉洁。作为中共高级领导人,他更是率身垂范,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与家人,从不搞特殊化。毛泽东称赞他说:“聂荣臻是个厚道人!”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任新民:“现在都在讲,谁谁是什么中国的导弹之父、航天之父,要我说,中国的导弹之父、航天之父,就是聂老总。他才是真正的中国的导弹之父、航天之父,没有他,中国航天根本搞不上去。当然是中央领导同志下了决定搞导弹,他也是中央的领导,他是下决心的最大最积极的倡导者。这方面的许多事,从小到大,都是他一手办的。他不是一般的领导。”
著名女科学家林兰英:“给我印象最深的,聂帅不仅是打仗的元帅,也是科技界的元帅。当初毛主席决策搞“两弹一星”是很正确很英明的……但决策再好,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元帅是不行的。搞科研也与打仗一样,打仗时不可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元帅……在科技界,聂帅是当之无愧的元帅。”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我个人认为,在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方面,聂帅是作出了非常非常重要的贡献的。他不仅具体领导了我们国家的科技工作,特别是像“两弹一星”方面的工作而且他在科技界倡导了种作风,那就是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在他手下工作,感觉到有极大的一种激励的力量,成为推动人们不断向前向上的一种力量。我觉得这是他的人格、他的品德所带来的力量。我在他的领导下,他给我这方面的感觉最为突出使我终生难忘使我能够下决心一定要献身于祖国!”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我们的科学技术人员在今天回顾往事,都十分怀念那个时代,称之为中国科学技术的“黄金时代”,也十分尊敬和爱戴我们的领导人——聂老总,在聂帅手下工作的时间,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经历。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三强:“聂总既抓原子能,又抓航天技术而更多侧重抓航天科技,就这样我国的原子能和航天技术,刚一起步就有了强有力的领导。”
聂荣臻晚年回忆“两弹一星”研制工作时曾经提到了“两个相信”,一是相信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二是相信中国大多知识分子是爱国的。“两个相信”源于对中国道路的理想信念。为了建设更加强大的新中国,革命前辈们以生命赴使命,解决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问题,在不为人知的险恶环境中,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为党和人民事业舍生忘死,真正成为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正是在这种理想信念的指引和支撑下,革命先辈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铸就了后人永远为之自豪的丰功伟绩,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带动了科技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稳固的安全保障。“两弹一星”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不管面对的形势、任务和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理想信念是万万不能丢的。
今天,我们正意气风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回顾聂荣臻元帅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到,这些都将永远是激励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