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国人,当年出国留学,就是为了学成之后去报效祖国。别看现在中国比较落后,将来一定会强盛起来的。
——姚桐斌
姚桐斌(1922.9.3—1968.6.8),江苏省无锡市人,冶金学、航天材料专家、火箭材料及工艺技术专家。1941年姚桐斌高中毕业,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1945年获工学学士学位;1946年10月考取公费留学,次年10月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攻读研究生;1951年获工学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担任研究员;1957年9月回国,1958年1月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工作,历任研究员、主任、材料及工艺研究所所长。1961年在国家科委和国防科委领导下,主持召开了一系列全国性航天材料规划会议,并签订了多项全国性科研协作项目,对航天材料发展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1985年追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前排右二为姚桐斌夫人彭洁清
为拯救中华民族而求学
1922年,姚桐斌出生于一个穷苦人家。因家境贫寒,姚桐斌读完小学后,他的父亲便不再让他读书。对此,学校校长多次前往姚桐斌的家中与其父亲沟通。后来,姚桐斌父亲答应学校同意让姚桐斌继续未完的学业,品学兼优的姚桐斌不负众望,一路前行,最终在1941年成功考入大学。
1945年,姚桐斌以优异成绩拿到了学士学位,并且被分配到了经济部重庆北碚矿冶研究所。次年,姚桐斌报国求学,在考生云集的角逐中,以优异成绩取胜,获得了前往英国留学深造的名额。随后,姚桐斌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深入学习冶金学。1951年,他成功获得冶金学博士学位,次年进入英国伦敦帝国科技学院担任实习指导员,且做出了突出科学贡献。
和其他只顾埋头“深造”的留学生不同,姚桐斌在英国学习期间,深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他日夜关注着国内局势的变化和发展,努力地学习课业并从事科学研究,以求能早日归国报效。姚桐斌更是担任了留英学生总会的总干事和刊物编辑等职务,四方周旋,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遍世界之后,姚桐斌激动不已,他不仅和其他爱国学生一道向祖国发出贺电,以庆祝祖国强盛,还在英国期间,不断向他人宣传介绍自己的祖国,让外国友人增加对新中国的认识与理解。英国政府看到之后,竟将其行为解释为不善之举,并勒令其离开英国。但天无绝人之路,此事被世界著名铸造学教授依·皮沃斯基知道后,果断邀请专业出色的姚桐斌前往联邦德国继续他的研究之路。
在联邦德国四年的深造学习之中,姚桐斌在金属液体理论方面做出了突出成果。1956年,姚桐斌在瑞士由一名爱国学者变成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次年,学有所成的姚桐斌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应召返回国内,开始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952年10月1日,留学生在伦敦庆祝国庆节,姚桐斌发言
为国防科研事业而献身
归国后的姚桐斌收到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钢铁学院等多所大学的任职邀请。这时,聂荣臻元帅通过专家局向姚桐斌建议,希望他能够投身于新中国的导弹研制事业,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研究院)工作。对此,身为党员的姚桐斌无条件地服从分配,担起了职责,并且为了能够为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为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助力,他还坚持每周抽一天的时间到高校指导工作。但由于工作太过繁忙,一个学期后他便辞去了大学的教职,专心从事起导弹研究的工作。
相较于教学科研制度设施完备的大学而言,当时的导弹研究院材料研究组人员短缺并且设施稀少,因此很多人对姚桐斌的选择抱有很大疑惑。对此,姚桐斌说道:“我回国不是为了地位和金钱,而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贡献给国家建设,因此,我愿意在基层做一些具体的事情。我愿意同大家一起,为我国火箭上天贡献力量。”
在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的领导岗位上,姚桐斌深感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他在留学期间从事的是金属粘性的研究,是一个比较专门的研究领域,从事其他相关方面研究不多。所以他边学边干,上班时除了开会、看文件、批阅科研报告外,一有时间就看书学习,与工作相关的重要课题的文献资料,他都会认真学习摘记。几年下来,姚桐斌积累了整整一匣子的读书卡片。皇天不负有心人,姚桐斌团队很快就将新研制的材料和工艺用在了火箭之上,不仅成功降温,而且还增加了火箭的射程,最终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1961年到1964年,姚桐斌所在的单位开展课题500余项,其中大约一半为预先研究。许多新型材料以及新工艺都是在姚桐斌的坚持或主持下才得以开展和完成的。这些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科研领域的多项空白,即使在世界上也处于先进水平。第一枚火箭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的全部国产化,可谓与姚桐斌及其领导下的研究所息息相关。
在仿制导弹期间,姚桐斌还到鞍钢亲自处理了钢板不合格的问题。他甘当无名英雄,从不计较,他的目的只是希望导弹材料的问题很快得以解决,国防科研事业可以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功。
图为1965年姚桐斌(后排右三)和七机部社教工作团人员合影
为培育科研人才而立说
科研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科研事业能否得以延续和繁荣的关键所在,而姚桐斌始终重视科研人才的培养问题,并曾为此专门著书立说。
当时703所的大部分科研人员都是刚毕业的新人,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较为缺乏。为了提升科研人员的能力,姚桐斌百忙之中写作出两万五千字的《研究工作方法》一文,对科研工作的阶段程序、研究课题的提出及技术要求确定、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总结、科研报告的语言风格等开展研究的科学方法进行了极为翔实的阐述。钱学森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曾大加赞赏,认为这篇文章对导弹研究院的科研工作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人如其文,《研究工作方法》行文中闪烁的追求真理、精益求精、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正是姚桐斌深厚科学素养和纯粹科学精神的真实写照。时至今日,《研究工作方法》仍然是导弹研究院研究工作必须遵循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每一位新入职703所科研人员的必读文章。在姚桐斌追求真知、一丝不苟求的精神指引下,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接力托起了伟大的航天梦。
1999年,姚桐斌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2年,姚桐斌故居被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来成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姚桐斌一生坚守报效祖国的初心,毕生践行为国奉献的使命,用自己的生命,点燃了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点点火光,他的精神,将被永远铭记和流传。
姚桐斌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