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品茶联系方式_约附近100米100块钱4小时_400元快餐不限次数qq

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科学家群体的特质及其在成长中的意义——易 刚

  • 发布时间:2023-03-23

科学家群体的特质及其在成长中的意义

                              ——易 刚

摘要:科学家群体是一个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脊梁。虽然不同科学家具有不同的特点,但科学家群体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质。实践表明,科学家群体特质对促进科学家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事实日益令人信服的证明,科学家群体的成长与其崇高的理想信念、求新求异的创新思维、浓厚的科研兴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紧密相关。崇高的理想信念、求新求异的创新思维、浓厚的科研兴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既是科学家成长、成才的重要源泉,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精神动力,也是科学家取得重大成就的助推器。

关键词:科学家群体;特质;意义

从“李约瑟之谜”到“钱学森之问”,如何培养杰出科学家是困扰我国的难题。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寻答案。同时,对杰出科学家的个人特质进行深入解析,有助于从中得到有益启迪。当我们提到一个个科学家的名字和他们的业绩之时,就会想到他们的理想信念、创新思维、科研兴趣以及工匠精神等。分析和挖掘科学家群体的特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对新时代如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提供了重要参鉴,也对新时代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等提供了有益启迪。

一、理想信念

科学家群体的成长跟其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密不可分。远大的理想、执着的信念是科学家成长的源泉,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巨大动力,也是取得重大成果的催化器。

(一)理想信念的意蕴

理想与信念都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属于高层次的精神活动。理想是信念的根基和前提,信念是实现理想的力量源泉,两者辩证统一、不可分割、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很多时候,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也是理想。因此,常常统称为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分为社会理想信念和个人理想信念。社会理想信念是社会组织、团体或政党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理论,并且加以实践的过程;个人理想信念是社会理想信念的内化,外在表现为一个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上,树立人生目标和信念并不断为之奋斗的过程。实践表明: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没有理想信念的人生,也就没有方向和动力。

(二)理想信念对科学家群体成长的作用

崇高理想信念对科学家群体成长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是他们克服千难万险的精神动力,也是他们取得重大成就的助推器。

1.崇高理想信念对科学家成长的定向作用。理想信念是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对个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理想信念一旦确定,就会使人方向明确、精力充沛,无论前进的道路是如何曲折,人生的境遇如何复杂,都会使人透过乌云,看到未来的希望,永远不会迷失方向。科学家们在其理想信念的影响下,确立了“科学救国”的远大理想,立志为祖国的繁荣,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坚定了为献身科学事业的勇气和决心,勇攀科技的高峰,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树立了为服务人民的思想,不断在学习和工作中、在科研和教学岗位上埋头苦干。梳理科学家群体的成长史不难发现,无论是科学家专业的选择和研究方向的确定都受其理想信念的影响。正因如此,他们都坚定不移选择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坚持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至上,以此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谈到理想时说:“我这辈子还有两个小心愿,一是培育成功并推广应用超级杂交 水稻,努力培育出产量更高‘能养活整个世界’的水稻;二是使杂交水稻走向世界,造福人类。可喜的是,现在超级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袁隆平没有考虑自己,而是考虑的如何造福全人类,这就是他崇高而伟大的理想。科学家们在其崇高理想信念的影响下,始终坚持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无私奉献,这就是科学家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2.崇高理想信念是科学家克服困难、创造奇迹的精神动力。马克思指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由此说明,追求科学的道路是艰辛的,如果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在困难面前半途而废、迷失方向。从某种意义上,理想信念是科学家们心中不灭的灯塔,是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奋斗动力。在困难面前,科学家们并没有退缩,而是锲而不舍、披荆斩棘,为祖国,为人民贡献了自己的一切。这就是说,在克服困难,不断取得成就、创造辉煌过程中,科学家的理想信念发挥着重要作用。理想信念也是一种精神动力,激励着人向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古今中外,凡是能在艰苦的环境中成就伟业之人,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锲而不舍、一往无前;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就可能浑浑噩噩,虚度一生,甚至走上歪路、邪路。所以,理想信念是每个人心中最高处不灭的灯塔,是千难万险、披荆斩棘的前行动力。正是科学家们的国 家至上、科学至上、淡泊名利等理想信念激励他们不断去攻坚克难,这是他们克服千难万险的强大精神动力。病理学家程天民指出:“把国家、人民的需要和科学的探索追求,与个人的志趣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久远的巨大的动力,激励和鞭策自己去克服困难,奋发进取”。鉴于此,崇高理想信念为科学家们克服困难、创造奇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3.崇高理想信念是科学家取得重大成就的助推器。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和为之献身,是人生的最高社会价值。不难发现,很多科学家在成长过程中目睹了国家贫困落后的境遇,他们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这就点燃他们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热情,为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心壮志。由此出发,科学家们坚信科技能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毫不犹豫走上“科学救国”的道路。因而,一有机会就全力以赴进行科学研究,如果没有机会甚至创造机会进行科学研究,他们抓紧时间发展科学事业,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变国家积贫积弱之面貌。科学家竺可桢就是把对殖民主义的仇恨转为学习的动力,在“科学救国”的思想引导下,开始从事科学研究的。数学家苏步青也是怀着“为中华富强而奋发”的爱国大志,东渡日本留学成就伟业的。居里夫人在读小学时,看到统治波兰的俄国官员,非常痛苦,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身,正是热爱祖国的伟大感情使她成为著名的女科学家。比爱国主义更为崇高的理想信念,这就是为全人类幸福献身的伟大理想信念。培根说:“科学的真正和合理的目的在于造福人类社会”;爱迪生说:“我要揭开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诺贝尔更是自豪地说:“我是世界的公民,应为人类而生。”基于上述分析,崇高的理想信念是科学家们奋斗的源泉,科学家正是有为祖国、为全人类造福的理想信念,才使科学家能取得如此多的成就。由此,理想信念是科学家取得丰硕成果的助推器。

二、创新思维

科学家要想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必然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科学家群体的重要印记,是取得创新性成果的泉源,也是科学理论革命的助推器。

(一)创新思维的内涵

创新思维是一门在探索中的交叉学科,需要相关学科的专家共同努力,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究,才能建立起能真正反映创新思维本质及规律、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思维学”。何为“创新思维”?学界并无统一的界定。这个概念的用语也不统一,有学者称为“创造思维”,有学者称为“创意思维”或“点子思维”、“黄金思维”。如果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那么,创新思维是最美花朵中的奇葩。创新思维既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又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由于创新思维本身的复杂性,人们至今还没有对其本质及规律给以全面的揭示和把握。或者说,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奇葩,也是一个难解之迷。综合上述对创新思维的研究,可以对创新思维作如下界定: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个人在一定知识经验和智力的基础上,为了解决某种问题,综合运用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突破旧的、固定的思维方式,通过重组,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由此,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直觉思维)的辩证统一,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辩证统一。

(二)创新思维对科学家群体的作用

创新思维既是科学家群体的重要标记,是取得创新性成果的重要源泉,也是科学理论革命的催化剂。

1.创新思维是科学家的重要标志。不容置疑,一个科学家想要获得创新成果,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这无疑是科学家的标志之一。我们知道,创新活动是要提供新的、首创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的活动,这就要求人要勤于观察、不断总结,要有主见、有创见,有强烈的好奇心、有惊人的想像力,要有强烈的事业心、敢于冒险的精神等,这些无疑是创新能力强的人的标志。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包括五个阶段,即发现问题——酝酿阶段——创新阶段——验证假说——实施阶段。应当承认,科学家群体正是在创新思维方法的指引下,才能取得丰硕的创新成果。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这种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激励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具有创新思维,对于科学家更是如此。习近平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已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这就要求科学家不断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需求,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积极进行创新创造活动,坚持创新驱动,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不断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2.创新思维是科学家取得创新性成果的源泉。创新思维的起点,是由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曾经断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是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需要一个实验来验证,而提出问题,需要从新的维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进而言之,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需要认真总结过去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思维主体具有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是说,创新意识是发现问题的驱动力,发现问题是进行创新思维的第一步。为了解决问题,人们从不同角度寻找问题的办法,既要考虑传统方法,也要开拓新思路、新办法。当传统方法不能解决问题,必然要有足够的突破和创新意识,这是破旧立新的关键。如果不能过这一关,就不会有新思路,不会有创新思维。经过长期的酝酿,可能瞬间出现意想不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一般称为“灵感”,它是主体创新能力超水平发挥的一种特定状态。当然,灵感并不是天上掉下的或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前后贯穿的逻辑链中,心理上受到某种刺激,使大脑皮层某些兴奋点受到刺激而建立的一种偶然联系,或者说,它是一种意外的联想。产生联想,并不意味思维运行的终结,而是以此联想为基础,沿着新思路的逻辑继续下去,直到产生完整解决问题的方法。基于此,创新思维是科学家产生创新成果的催化剂,是取得创新型成果的源泉。

3.创新思维对科学理论的革命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创新思维作为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它的本质在于“新”,在于“奇”、在于“异”,无论是出奇制胜还是标新立异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在科学发展史上,运用创新思维推动理论革命的案例不胜枚举。这是因为,科学理论的发展就是不断修订原有理论,使原有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过程。任何创新过程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我们都可以看作是假说,还需要进一步检验。因此,验证假说是保证创新思维社会效用的重要阶段。对合乎标准又可行的假说,要给以检验确证;对不合乎标准或不合时宜的假说,要给以否定。创新思维的成功实施是创新思维成果的最终价值体现,是创新思维模式的必要组成。有没有成功实施,也是创新思维与一般思维的重要区别。换言之,成功实施是创新思维的物化或外化过程,是创新思维的完成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发挥创新思维,继续解决新问题。然而,到达一定程度,可能会面临长期不能解决的问题而陷入困境。此时,需要对原有理论进行根本改造和界定的创新理论。如果新的理论被确证并被接受,科学理论就进入新的阶段,其结果就是新理论代替旧理论。比如,哥白尼以“日心说”代替“地心说”、爱因斯坦以“相对论”代替“经典力学”等等。由此,创新思维在科学理论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科研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科学家们成长过程扮演着重要角色。对科研的兴趣对于科学家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始动、定向和推动作用。

(一)兴趣的含义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并且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特征。这是一种无形的动力,促使人对自已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和积极的探索,对某事物感兴趣,就会着迷、上瘾、废寝忘食,进而获得极大满足,使人获得更好的发展。例如,对音乐感兴趣之人,总是会关注有关音乐的书籍或乐器,他的认识活动优先指向与音乐相关的事物上,并持之以恒、心驰神往的研究它,掌握它。一个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就会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能课前主动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下及时复习,长此下去,他就可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取得好的成绩,有所成功。一位教师对教育工作感兴趣,就会有很高的工作热情。他就会关注教育各种前沿信息,参加各种教育座谈会、研讨会,乐于参加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乐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长此下去,他就会成为优秀的教师,甚至成为出色的教育专家,这就是兴趣的力量,它是我们成功路上的一位好朋友。

(二)兴趣对科学家群体成长的作用

兴趣对科学家们的发展有始动、定向和推动的作用,促使科学家们对自已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和积极探索,表现出一种坚定执着的追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1.兴趣的始动作用。要从事科学研究,首先要建立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有了兴趣,觉得这件事非做不可,认定这是自已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为了这件事,其余东西可以放在次要位置。这样,做科学研究才有所成就。这就是兴趣的始动作用。日本心理学家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 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换言之,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许多科学家的创造性活动就是由兴趣开始的。色彩大师钱永键是一个拥有广泛兴趣的人,小时候就对化学感兴趣,由于身体不好,只能经常待在家里。当哥哥在外耍时,他就在家里读化学书籍,做化学实验。有一项用过滤纸将亮紫色溶液变为亮绿色实验,激发了钱永键对科学的探索热情,从此与化学研究结下不解之缘。从那以后,他开始进行更危险的实验,甚至自制了手榴弹,并将其引爆,还好这个手榴弹没有多大威力,把家里的球台炸掉一小部分。尽管出了事情,父母并没有阻止他的实验,只是将实验地点搬到了室外,这样既安全,也没有扼杀孩子探索未知的兴趣。从此,钱永键对化学的兴趣更浓,他在16岁,就获得西屋科学天才奖第一名,又称“少年诺贝尔奖”,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正是凭着强烈的兴趣,他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奇迹。

2.兴趣的定向作用。古今中外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由兴趣来定向的,这就是兴趣的定向作用。换言之,兴趣能引起我们对事物或活动长期的关注和喜爱,就能促进我们取得成功。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兴趣,就意味着喜欢某种事物或活动,即使某项活动本身内容枯燥无味,他也会乐意去做,主动去做,自觉去做,久而久之,就一定会在某方面取得成绩,对于科学家也是 如此。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对自然科学的伟大贡献。这一重大发现的起点,就源于他童年时代对生物超乎寻常的兴趣。他为了观察各种虫类的形体和习性,整天在草丛里爬来爬去,捉到的虫子两只手拿不到,就放到嘴里,以致嘴巴都麻木了。电脑大王比尔·盖茨,从小就对电脑感兴趣,这种兴趣在中学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研究和电脑玩扑克的程序,他简直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中学毕业后考上了哈佛大学法学专业,这里他仍然迷恋电脑的“神通广大”,于是潜心研究电脑,为了把自已全部精力都放在电脑上,他中断了大学两年的法学专业,专心于电脑软件的研究,终于研制于广为人知的Windows系统,成为世界著名的“电脑大王”,成为世界首富,这正是兴趣的定向作用。这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对某事物或活动感兴趣,便会产生惊人的意志力,集中自已的全部精力,进行学习和研究,甚至忘记时间,忘记饥饿,忘记世界的存在,调动自已的全部精力,克服一切困难,直到问题解决。

3.兴趣的动力作用。所谓兴趣的动力作用,就是说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成为激发人进 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具体来说,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活动,由于兴趣的推动力,你可以产生惊人的毅力和勇气,废寝忘食地工作,并且能表现出很高的创造力。故而,爱迪生、牛顿等做起实验几天几夜不睡觉,有时几个月不离开实验室。当然,科学家可能几天几夜没有睡觉,不光是在受苦,而是一种享受,他们在享受科研的乐趣。每一个爱好科学研究的人,从事他所感兴趣的工作,都会感到快乐,这就是兴趣的力量。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他把研究数学当作人生最大的乐趣。尽管重病缠身,条件艰苦,仍然专注于“哥德巴赫猜想”,终于获得了重大成就。在他看来,这种艰苦的工作不仅不是负担,而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这是对工作、对科研的浓厚兴趣,使他付出很大精力也不知疲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说,搞科学研究首先要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感兴趣,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正是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探寻的东西”。当有人问他,这样苦吗?他笑着回答,一点也不苦,相反,他过得很快活,因为,他有兴趣。可见,正是兴趣的动力作用,使科学们产生了惊人的意志力和勇气,勤奋忘我的工作,从而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四、工匠精神

科学家群体的成长也离不开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科学家的重要标识,是科学家取得成果的重 要基础,也为科学家获得成功提供了精神动力。

(一)工匠精神的意涵

工匠精神,英文为Craftsman’s spirit。何为工匠精神?学术界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认为,“工匠精神就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欲望”。中国企业家詹纯新指出:“工匠精神是指对每件产品都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视技术为艺术,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敢于创新,拥抱变革,在擅长的领域成为专业精神的代表”。由于工匠们比较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不断升华的过程。故而,有学者认为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从字面意义上看,工匠精神是由工匠和精神两个词语构成,工匠原来是指从事手艺的人,现在扩大为凡是运用现成技术或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人,都是匠人。从工匠一词意蕴来看,本身包含技能、专注、精巧等意,精神是内容的实质所在。从工匠精神的活动来看,这项活动包涵了专注、坚守、严谨、诚信等态度。综合上述看法,工匠精神就是对事物追求精益求精、专注执着,对工作充满激情、追求完美的 精神。

(二)工匠精神对科学家群体成长的影响

工匠精神对科学家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科学家的重要标识,是科学家取得成果的重要基 础,也为科学家获得成功提供了精神动力。

1.工匠精神是科学家的重要标志。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科学家,都离不开两条:一是勤奋踏实,二是责任担当,这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工匠精神在很多大师级人物身上都有所体现。居里夫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她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一个美丽的佳话。居里夫人的丈夫是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曾与居里夫人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妇经过3年多的努力,5677次实验,终于将镭提炼成功,轰动了全世界。居里夫人完全有条件凭借自己的科学成果,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一致决定把科研成果献给人类。居里夫人还在丈夫去世后,办起了镭学院,培养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在荣誉面前永不低头,在困难面前永不放弃,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把全部的生命献给了人类的科学事业。华裔科学家、激光先锋朱棣文曾经总结了他治学成功的经验,要充满自信,不能因暂时挫折而灰心,坚持不懈,勤奋踏实,必定有回报,必定会成功。在朱棣文在成长过程中,经常遇到挫折、遇到麻烦、遇到打击,但他全然不顾,坚持自己的判断、自己的主张和追求,最终都克服了,并取得了胜利。在他看来,确定目标之后,就要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功。1997年,朱棣文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009年,任美国能源部部长。

2.工匠精神是科学家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重要基石。任何成功的伟人、政治家、企业家,他们除了拥有智慧,更重要的是认真专注,科学家也不例外。认认真真、一心一意专注自己的工作,是科学家获取成功不可或缺的品质。事实表明:认真专注的工匠精神是科学家通往成功之路的先决条件。众所皆知,科学家法拉第,在电学研究所作的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电能生磁,法拉第从另一个角度考虑,磁能不能生电?他在1822年日记里立下誓言:“由磁产生电”。正是在这个前提下开始钻研磁产生电的实验。经过10年的磨砺,锲而不舍地试验, 由磁生电终于成功了。法拉第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他的耐心、细心和专心。华裔科学家丁肇中是当今世界最有名的物理学家之一,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从1994年到2012年,一直在寻找宇宙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其它什么事情也没有做。18年弹指一挥间,但在人生的征途中也是漫长的。这18年来,丁肇中的时间全部都在实验室度过,在反物质和暗物质的世界里遨游求索,为了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他拒绝了全世界99%的活动邀请。在他看来,从事科学研究,要淡薄名利,要耐得住寂寞。这是因为,只有精力集中,科研才能有所突破。正是因为丁肇中的认真专注的工匠精神,与物理无关的事情从不参与,只去做一件事情,他的成就才能如此辉煌。

3.工匠精神是科学家获得成功的精神动力。工匠就是坚持不懈者、精雕细琢者,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是坚如磐石、心无旁骛的品质。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坚持,人坚持一两天容易,要真正为了钟爱的事业而不懈奋斗的人,只有少数。而真正优秀的工匠,一定是百折不挠,身经困难而不悔地在自己的事业上不断开拓进取,创造创新的前行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达目的绝不放弃。科学家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面对诱惑,历经孤独。这时,一定要执着的坚持下去,耐住寂寞、经住诱惑,不达目的、决不言弃。这种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工匠精神为科学家的成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光纤之父”高锟在1963年从事光纤通信研究时,所进行的科研项目在主流科学家看来是不能完成的任务,并遭到很多人嘲笑。但高锟坚持自己的理论。确实,用一根玻璃丝来传输无穷的信息,这在40多年前犹如天方夜谭。但高锟一直坚定信念,不怕打击,四处奔走,得到美国康宁公司的认可,在他的指导下,康宁公司发明了石英玻璃,成功制造出世界第一根光导纤维,引起了科学界的轰动。1981年,光纤传输正式面市,从此,在全世界漩起了一场光纤通信的革命。高锟发表光纤通信理论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可以说,没有光纤的发明,就没有今天的互联网,也就没有今天的信息高速公路。这也佐证了工匠精神在科学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五、结语

总之,崇高的理想信念、求“新”求“异”的创新思维、对科研的浓厚兴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科学家群体的共同特质,也是科学家们成长、成才的重要法宝。近年来,科学家精神受到了一定侵蚀。学术不端行为时有曝光,一些论文集中撤稿事件更是令人震惊。这些行为不仅严重侵蚀了科学家精神,也伤害了中国科学界的公信力。我们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这必然离不开科学家群体的支撑。因而我们必须培育更多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从娃娃抓起,努力培育孩子的理想信念、创新思维、科研兴趣以及工匠精神,努力形成一批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奠定基础。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范老师 18990150509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