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品茶联系方式_约附近100米100块钱4小时_400元快餐不限次数qq

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高子钧

  • 发布时间:2023-03-23

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高子钧

摘要:中国科学家精神是其在从事科学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科学家精神。本文在分析中国科学家精神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旨在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树立科技界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

关键词:中国科学家精神 内涵 时代价值

中国科学家精神是指中国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索研究及其相关社会实践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思想情操、行为规范、道德品质以及理想信念等精神风貌。这种精神是时代性的、民族性的,是切切实实形成的具有本土特征的科学家精神。新中国成立71年来,科学家的成长时刻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作为科学研究实践的主体,中国科学家们在长期严谨的科学工作中及应对国家、人民的需求中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科学家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及时代价值。

一、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形成

中国科学家精神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科学家们在进行科学活动时逐渐升华凝练出一种科学家精神。1956年,在“向科学进军”口号的提出下,科学家们各司其职,奋力前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建立了学科齐全的科学研究体系、工业技术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地方科技体系,”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重大科技工程成果。自那时起,独具中国特色的科学家精神便逐渐形成,他们是具有“先天下之忧而有,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在科学领域中奋力前行,填补我国一项又一项的科技空白,奠定了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华丽篇章,涌现出具有丰富内容的科学家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新时代科技人才传承“科技报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2019年6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提出新时代要弘扬科学家精神,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科学家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并树立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的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当“科学救国”变成“科学强国”时,当由旧时代变成新时代时,科学家的使命始终如一,国家和人民对科学家的期望没有变,而中国科学家精神则更加的坚定不拔。

二、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中国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即心系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见微知著、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脚踏实地、理性质疑的求实精神,静心笃志、摒弃功利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共同努力的协作精神,甘为人梯、将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一)以爱国精神为理想信念

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也正是因为一代代尽忠报国的科学家始终坚守祖国的安排,才成就我国科学事业具有如此历史性的成绩。他们勇往直前,不懈探索,把爱国精神作为人生的理想信念。新中国成立初期,老一辈的科学家们为我国奠定科学研究基础,提高中国国防能力,甘愿隐姓埋名,无怨无悔的情怀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他们甘愿为国奉献的动力,来源于骨子里与生俱来的爱国情怀,是对国家强大和民族复兴的期盼与信仰。他们在面对祖国百业待兴时而坚守的坚定信念也是我国科学家精神形成的关键。

新中国建立初期,在美国已经成就斐然的一批科学家们,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放弃国外优越 的生活坏境,携手回到中国,为新中国建设献出一己之力。他们纵使深知回到国势积弱的祖国,就代表着一切需要从头开始,甚至销声匿迹,但是他们更加坚定的是:科学家是有国家的,当祖国危 难时刻,他们会义无反顾地去献出自己的一生。物理学家钱三强在法国求学期间,刻苦钻研,他不仅接触到原子核物理学的最新发展,而且还主动提出想学制备放射源,当同事不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好学时,他说:“我回国后只有我自己一个人,什么都得会干才行......样样都得学会才行。”钱三强同志留学期间始终心系祖国,他所有的胆识、勤奋、钻研都源于要为“祖国富强”个目标服务和奉献。物理学家彭桓武在被问到为什么回来时,他说:“回祖国不需要理由。”著名物理学家张存浩也 是在响应“建设新中国”的号角声中回到祖国的,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到:在一生的科学事业中,报效祖国始终是我为自己树立的最大科研人生理想。根据国家的需要来决定自己的研究方向。邓稼先、郭永怀等一大批科学家们,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忱,他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当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则是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伟大的科技事业中来。

如果老一辈科学家们没有热爱祖国、不顾个人安危、无私奉献的精神,没有老一辈科学家的坚 持不懈,领导才能,在当时的科学领域能够这么快速的取得一些重大突破恐怕是困难的。也正是因为有老一辈科学家以爱国精神为理想信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们是扎根于本土国情、瞄准国家重大需求、耐得住寂寞、几十年如一日、不停耕耘的科学家,这种舍弃个人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正是当祖国饱经风霜,历经千险,最终能生生不息的精神来源。

(二)以创新精神为不竭源泉

老一辈的科学家们为我们树立了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不囿旧制、不循成例、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光辉典范。也正是因为中国科学家时刻秉承着以创新精神为科学发展的不竭源泉,才使得中国的科技取得了从量的增加跨越到质的改变,使得中国不断地强大。习近平同志强调: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始终都是创新,创新也始终都是推进社会不断前进的一个重要力量,也正是因为中国科学家们具备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方能使得国家不断地强大。

老一辈科学家们在落后的技术条件下,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忍辱负重、锐意创新。在中国一穷二白的阶段,在中国科学家们骑虎难下的时刻,是中国科学家们独立自主讨论研发,不断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成绩。在两弹的研制、航空航天的探索、生物大分子人工合成研究的 深入、杂交水稻的潜心钻研等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为国家国防安全与人民幸福铸造了一个又一个坚固堡垒。气动实验专家空气动力学家俞鸿儒,他创立的氢氧燃烧驱动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40多年以来未从发生过严重事故,俞鸿儒科研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创新与节俭,他强调:在科学研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人,是我们所具备地创新性,而不是钱。具备创新,即使再穷也依然能用自己的方法取得独一无二的成绩。没有创新,再多钱,防治国外再多的先进技术也是赝品,做不出真正有价值的科学成果。我国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闵恩泽,当谈到创新时,他这样认为:创新性想法的形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的,这需要我们灵活多变,活灵活用,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其实条条道路也是通创新的。这也让我们深刻明白,创新精神并不是生搬硬套,东施效颦,而是标新立异,独辟蹊径。重大科研成果的突破,都是来源于科学家在面对科技的发展变化中能够抓住前沿信息,并且不断推陈出新,层出不穷,并具有敢于尝试、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信心。

中国科学家的创新精神是要勇于走中国特色的科研之路,创造性创新的研究的基石在于发现错误与异常,坚持解放思想、独立思辨、理性质疑、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迷信学术权威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核。

(三)以求实精神为基本要求

创新意识的天敌是“守旧”,而“守旧”则源自于已有的思维定式。只有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改善心智模式,才能萌发创新意识。这就要求科学家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务实求真。所以,科学家精神以求实精神为基本要求,它是科学家在从事科研活动中的根本保障。所谓求实精神是实事 求是的态度,从事实出发,勤于实践并理论结合实际,不断的进行去伪存真,对真理和实在进行刨 根问底,坚持“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三条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敢于坚持真理,脚踏实地,不畏权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概括科学家精神时,首先就谈到了追求真理的科学家精神,这要求科学家要具备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有追求真、善、美的初心以及兢兢业业的学风,在从事科研工作中容不得一点马虎,更不能敷衍了事、浅尝辄止所以,求实精神,是科学家精神最基础的内容构成,是科学家能够成为科学家最基本的精神要素。

科学家以获得新事实,新的经验定律乃至提出新的理论为追求目标,并在追求目标的研究过 程中则将求真务实贯彻始终,科学的成果需要科学家为之不懈地做出努力,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认真求证。程开甲院士就曾说过:“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离开了实践,空想是没有用的,要回到实践当中去解决问题。”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竺可桢,自1921年留学回国的第二天开始,坚持每天都进行观察物候现象并做出准确而详细的记录,正是因为他的不断求实,积累丰富的观察资料,他的研究成果才收到国内外同行的瞩目。同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 1964 年开始,袁隆平不断 地进行追求真理的研究,终于在1973年才获得杂交水稻的成功,水稻“三系”浸透着袁隆平10年的心血,也饱含着他的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的毅力与为寻求真理、求真务实的恒心,同时他的成功 也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争先恐后、百舸争流、一日千里的迅猛发展势头面前,郑哲敏的爆炸力学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个“冷门”,但是他依然保持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在科研中不心浮气躁,潜心研究。

中国科学家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从经验事实进行探讨学习总结,以基本知识为依据进行深入发掘未知领域。科学研究需要宁心静志,不赶时髦,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独到判断,脚踏实地,潜心探索。他们和一切欺上瞒下、浅尝辄止、假冒伪劣的作风针锋相对。他们实事求是,严谨治学,不断求证,踏实耕耘,完美诠释了求实精神的真谛。

(四)以奉献精神为价值导向

科学家们甘愿为祖国科学技术发展销声匿迹,无私奉献,摒弃功利,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在获得一番成就后依然宁静致远,这些都是对科学家的奉献精神的深刻理解。奉献精神,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念贯彻始终,引导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价值导向,从价值层面指引科学家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进而加强与保障科学家爱国精神及其他精神的生成与融合。

中国科学家的奉献精神,首要体现在科学家们自始至终都是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他们的科研选题上,以国家的需要为指南。1959年,中苏交恶,刚刚起步的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彻底走上了自力更生的道路。在当时,周光召在致二机部负责人的信中表示:作为中国亲自培养的 一代科学家,我甘愿放弃自己目前已经研究多年的理论成果,紧跟国家安排调整研究方向,我们随 时跟从祖国的安排,核物理学家于敏为了研制我国的氢弹,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喜爱的基础物理专业,隐姓埋名20年。在国家大义面前,于敏把个人名利看的极淡,回忆这一次选择,于敏说:“在国家危难面前,在面对这样的重大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一己之力融进祖国之中,便足可自慰了。”此外,师昌绪、孙家栋、郑哲敏、张存浩等科学前辈在这方面也都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中国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在于他们对祖国、对事业的眷恋和执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 犹未悔”这是从屈原就开始了的传统。科学家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默默耕耘,深耕细作,功成名就后依然静心笃志,淡泊明志。

(五)以协同精神为战胜问题的催化剂

协同精神也是中国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容。一项技术领域的创新与突破,一项科学事业的完成,需要精诚团结,集思广益,才能形成合力,更快的突破难题,取得成功。

从“两弹一星”到南北水调设计建设,从航空航天到生物大分子人工合成的研究,这些不无例外的体现着协同精神。“人是要有帮助的,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同样,在探索科学奥妙的过程中,选择好的选题和思路是不够的,还需要大力协作,协同攻关。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在谈到研制返回式卫星的经历时,他回忆到:那时候参加卫星研制的有熟悉掌握第一线生产制造的老师傅,还有大批默默无闻工作在卫星旁边,到现在都很少抛 头露面、甚至没有露过面的无名英雄,自己仅仅是这些人中很平常的一个,如果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依靠几个人是根本不可能完成这种大型任务的。所以,对于孙家栋来说自己只是千千万万宇航大军的一分子而已。同样,科学工程的事情不容许一丝一毫的马虎,虽然每一个人手中从事的事 情看似不大,但是聚集起来却是事关成败的大事情。中国航天工程技术的总负责人王永志,发扬技 术民主、把握大局、大力协同、团结了一大批热爱祖国、技术扎实的科技人才,形成了我国优秀的航 天科技群体,是我国的航天事业实现质的飞越。在其他学科领域,协同攻关、团队协作的例子同样 比比皆是,为了攻克肝胆外科的难关,吴孟超组织张晓华、所以,在科学洪宏凯,组成了三人攻关小组,只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提出“五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对肝胆外科奠定了解剖基础。在科学事业中,协同精神也就尤为重要。它是科学事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催化剂。

(六)以育人精神科学得以持续发展的坚强保障

育人精神是科学事业得以继承和践行科学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推注器,中国科学家精神不仅注重自身对科学的追求,同样也更加注重下一代科技人才的培养,他们注入大量心血,传授知识,提 携后学,形成中国科学家的育人精神。

育人精神体现在,一个重大的科学成就往往需要几代人的付出,凝结着几代科学家的辛勤汗水。因此科学家们不仅要探索科学奥秘,还肩负着育人的重要使命。科学家们注重知识的传承与更迭,不断推陈出新,尽心培养新时代科技人才。地球环境科学领域专家刘东生,几十年如一日,率领科研团队、特别是广大年轻同志在野外考察中跋山涉水、披荆斩棘,他在团队建设中大胆放手、培育新人,不但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而且形成了合理的人才梯队。为中国从第一个第四纪黄土大国,走向了一个世界第四纪黄土强国,奠定了人才保障。王选把自己比作“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急流勇退,主动让贤,给年轻人广阔的发展空间。王振义院士在招收研究生时,陈竺当时只有中专学历,但是王振义看到了他身上的勤奋和潜质,对他细心的栽培,成就了医学界的一颗新星。在学生眼中,王老师爱才如命,是年轻一代科学家学习的榜样,是在学术中的楷模。也正如王振义所说:“为师,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学术财富传递给年轻人。”

科学家不仅要探索科学奥秘,还肩负着育人的重要使命,他们敢于打破常规,大胆起用新人、能人、年轻人、量才而用,从而各取所长,各尽其能。科学家们惜才、爱才、唯才是举,他们言传身教,勤恳乐教,这都使得育人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一代代传承,新时代科学家们厚积薄发,确保中国科技能够持续发展。

三、中国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

经过几十年的接力与传承,中国科学家精神逐渐形成。这种精神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前程、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精神不仅没有因为万象更新而过时,而且彰显其时代的价值,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一)激励新一代科学家持续奋斗与前进

新时代,“我国基础研究虽然取得显著进步,但同时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是明显的。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出现问题,就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其中一个途径则就可以通过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来激励新时代科学家的持续奋斗与前进。

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有利于让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进一步的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可贵品质,他们严谨的学风、求真的态度、谦虚的作风、高尚的境界、顾全大局的胸怀、奖掖后劲的用心、乐观旷达的性格,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有利于时时刻刻警戒着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从国家急迫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利于让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深知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通过强化自身的基础知识,来不断的提高与深化研究的领域,进而献出自己宝贵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新时代的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和民族就有光明的未来,回顾百年来现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振兴中国是几代科学及共同体的历史使命,是追求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是当代年轻人奋斗的力量之源。“不安于小成,不囿于小利”,勇敢地肩负起振兴中华科技教育、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神圣使命。

(二)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夯实基础

“没有挺得起腰的科学家精神,很难有站得住脚的科学成果。”所以,正是因为科学家精神的源远流长,也使得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了稳固的基础。科学家精神的持续弘扬从而使得科学家在主观意识中形成的积极努力是攻克难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建设科技强国时,团结而稳固的科学家精神能够发动、激励每位科技工作者,能够让大家凝聚在一起,有效整合科学家的思想意识,激发每一位科技工作的自身的潜能。

从“向科学进军”,到“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再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技术从并跑达到领跑一直以来是中国科学家接力奋战的伟大目标。在科技创新的接力跑中,需要克服自身科技创新 基础不牢固的缺陷,通过弘扬科学家精神,才能攻克众多的困难,推动中国科学家接力为建设中国科技强国增砖添瓦。新时代,我们已经开始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时刻准备着,我们需要凝聚科学家思想意识,整合科学家力量,树立科学家们的自信心。“要把论文写作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强国应 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成为报效祖国的引领者,做为人民服务的践行者,争做世界科技 强国的筑造者。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科学家精神源源不断的融入我们的心灵,也已成为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注入中国科学家精神,“实现中国梦需要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需要一代一代的科技工作者肩负重任、矢志奋斗,需要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险,勇于担当时代使命,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新时代,迎来了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刻。提振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培育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我们就必须必须大力弘扬和践行中国科学家精神,中国科学家精神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将继续发挥更大的时代价值。

弘扬中国科学家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我们可以通过讲好老一辈科学家故事、树立中国科学家典范,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让科技工作者成为令人尊敬并憧憬的工作和职业,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过程中培养更多的具有中国时代发展的人民科学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更强大的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J].理论学习,2016(07):1.

[2] 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J].科学大观园,2020(19):4-7.

[3] 顾瑞珍,吴晶晶.一生报国 矢志不渝——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张存浩[EB/OL]. (2014-01-10)[2015-02-23].http://news.xinhuanet.con/politics/2014-01-10-c_118922454.htm.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67,267.

[5] 孟伟.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访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院士[J].民主与科学,2006(6):29-31

[6] 马珉.条条道路通创新——访两院院士闵恩泽[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6):36-40

[7] 徐冠华.我们认识的光召同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

[8] 杨红.“两弹一星”功勋于敏:深藏功名三十年[EB/OL].(2015-01-12)[2015-03-22].http://www.81.cn/depb/2015-01/12/content_6305327.htm.

[9] 本书编写组. 孙家栋故事[M].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1.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77.

[11] 何鼎鼎.用科学家精神激发科技创新[N].人民日报,2019-06-13(9) .

[12] 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4-06-10(2)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范老师 18990150509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