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2月5日凌晨,一架从西北核试验基地返航的民航客机坠毁在首都机场附近。当搜救人员翻开残骸时,发现两具紧紧相拥的遗体——力学泰斗郭永怀与警卫员牟方东用血肉之躯护住了装有绝密文件的公文包。23天后,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成功,而这份以生命守护的数据,成为划破长空的璀璨光芒。
今天,是郭永怀先生诞辰116周年。当我们仰望星空,看见“郭永怀星”在银河中永恒闪烁时,他以身许国的赤子之心、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依然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
一、山河破碎处,少年立宏愿?
1909年4月4日,山东荣成滕家镇一户耕读之家迎来新生命。在甲午海战的硝烟尚未散尽的土地上,少年郭永怀目睹了列强军舰横行威海卫的屈辱。当老师在课堂上展示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时,他心中默默立下了航空救国的志向。
1933年他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后来在新建的西南联大改学航空工程,在日军轰炸机的轰鸣声中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当昆明的防空洞里飘荡着《松花江上》的悲歌时,他已在草稿纸上试图演算出中国第一代航空发动机的理论雏形。
二、异域廿载功,丹心系故园?
1941年,郭永怀远渡重洋,在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航空之父”冯·卡门。他与钱学森合作提出“上临界马赫数”理论,攻克超音速飞行难题,参与创建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生院。美国同事惊叹:“他的大脑就像精密的差分计算机!”
在1956年返回祖国的前夕,这位年薪丰厚的科学家在康奈尔大学师生的面前亲手烧毁了十多年积累的研究手稿。面对美国有关方面的监视,他说:“没关系,知识都在科学家的脑袋中,他们拿不走”1956年国庆前夕,郭永怀突破重重封锁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随身携带的学术资料成为我国空气动力学研究重要基础?。“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成为其爱国心理的生动写照。
郭永怀与李佩在康奈尔
三、大漠埋名姓,惊天动地事?
归国后,郭永怀的名字从国际学术圈消失。在青海金银滩221基地,他带领团队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推导核爆方程。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和计算尺验证数据。钱学森曾回忆郭永怀在帐篷里推导方程时,“稿纸上的公式比戈壁滩的沙粒还要密集”。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蘑菇云升空的瞬间引发全场沸腾。郭永怀作为爆轰物理领域负责人,在试验前一丝不苟地反复进行关键数据校验,最终保障试验走向了成功。?1967年6月?氢弹试验成功后,他收敛喜悦,淡泊名利,又立即转向人造卫星防热技术研究,延续了“两弹一星”的攻坚步伐,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建立不朽功勋。
四、精神永传承,星火映长空?
郭永怀牺牲后,工作人员整理其办公室时发现大量未发表的手稿,其中包含着对高速空气动力学的前沿思考。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曾动情地说道:“郭永怀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表率、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表率。”
如今,“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的年轻科研团队正聚焦先进制造与材料科学领域奋力攻关;以他名字命名的科技奖已激励数百名青年学者;荣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内,孩子们抚摸着1:1复制的两弹一星相关装置模型,眼中闪烁着星辰般的光芒。
结语:?
在郭永怀诞辰116周年之际,我们不仅怀念那位用胸膛抵挡烈焰的科学家,更应铭记他留给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当国际空间站拒绝中国加入时,是这种精神让“天宫”傲立寰宇;当芯片技术遭遇封锁时,是这种精神催生了“华为麒麟”的涅槃重生。
正如他生前最爱的诗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从“两弹一星”到“嫦娥探月”,从“蛟龙入海”到“天眼观穹”,郭永怀们铸就的精神丰碑,永远是中国攀登科学高峰的云梯。让我们永怀赤子之心,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续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