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永铭壮志
纪念彭桓武院士逝世18周年
1997年10月6日,国家天文台发现了一颗小行星,这一天正好是彭桓武的生日。2006年9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所属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国际编号为第48798号小行星命名为“彭桓武星”。
苍穹之上,“彭桓武星”循轨运转如常,神州大地,先生的音容已离我们远去。2007年2月28日,彭桓武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今天,我们节选彭院士的几首诗词,重温他的壮志与豪情,共同踏入他那充满智慧与情感的诗词世界,深切缅怀致敬!
彭桓武一共正式出版过三本书,《理论物理学基础》,《数理物理基础》和《物理天工总是鲜:彭桓武诗文集》。其中,第三本书《物理天工总是鲜:彭桓武诗文集》粹集他诗词和历年发表的回忆与科学短文。彭桓武在该书序中写到:“诗言志,文如其人,都是作者生平和情思的真实反映,所以合为一集。”
桓武院士自幼聪颖,16岁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28岁名扬国际,33岁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事业巅峰时刻,他毅然回国,隐姓埋名,从事原子能及核武器研究。曾有记者问彭桓武,当年在国外已大有成就,为什么还要回到千疮百孔的中国?他气愤地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他在初抵爱丁堡时就曾写下诗句——“世乱驱人全气节,天殷嘱我重斯文”,将家国情怀融入血脉。深谙科学报国之志的他,学有所成便毅然归国,将毕生才智献予故土。
图:1940年 彭桓武在爱丁堡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时,他想到:只有新中国,依靠自己的科学家才能完成设计和制造原子弹的任务;只有数十万大军这个集体的共同奋斗,才有核事业辉煌的今天;只有工农兵的团结一心,才有原子弹的爆炸成功。
《塔爆有感》
彭桓武
焉能数理化成功
不是工农兵协力
六亿人民愿望同
亭亭铁塔矗秋空
1965年5月4日五四青年节时,他以游香山为题作七律一首,歌颂集体的伟大作用:
《游香山》
雄心后进齐先进 钝骨频加激励油
盘路崎岖防失足 对山绿翠喜凝眸
良辰最羡青年节 试步初登鬼见愁
半百芳华逝水流 几分暗淡几分稠
(他在注释中说:第三、四句为在五四青年节时联想当时理论部以青年为大多数的集体首次试验原子弹成功,后四句联带描写当初探索氢弹时个人的心情。)
1983年4月22日,突破氢弹17年后,他在游西山时,有感而发:
《 从知春亭望西山》
一经陡攀愁见鬼 似曾携侣御风行
飞魂仿佛亲胸乳 望情依稀识颊睛
折皱峰峦掀广被 青葱树木筑长城
尘消气静远山明 地塑天雕骨肉盈
(他在注释中说:望中西山如睡美人,隐喻祖国大地母亲。第五、六句描述她的爱子(隐指彭先生自己——笔者)的依恋之情。第七、八句联带描述集体胜利突破氢弹秘密之形象。)
70岁生日时,彭桓武写下一首诗,对自己的人生做了描画,:
《七律·七十自况》
少小离巢自学飞 省垣故国识芳薇
华园六载登堂座 云海多年入室帏
众木喜看撑大厦 群禽协舞映朝晖
一场淫雨风平后 韧翼总凭余热挥?
彭桓武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科学事业,用一生践行了对祖国真挚的热爱,对科学纯粹的追求,正如他自己所说,“愿宁静而致远,求深新已升腾。唯童心不泯,耄耋期颐,总似年轻。”
十八年光阴流转,当我们的目光再次聚焦于这颗编号为48798号的小行星,那些镌刻在科学理论中的智慧光芒,正与诗行间跃动的家国情怀交相辉映。今日重温,不仅是追思伟人的足迹,更是传承精神的血脉;今日铭记,不仅是仰望星空的璀璨,更是脚踏实地的践行。
参考文献:彭桓武,物理天工总是鲜:彭桓武诗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