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放卫星的人”
缅怀任新民院士
逝世 8周年
任新民
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见证了中国航天的辉煌发展历程
被誉为中国航天“总总师”
他的一生波澜壮阔
却只说
“个人前途在祖国面前不值一提!”
2025年2月12日
是任新民院士逝世8周年纪念日
谨以此文
向任老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个人简介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汉族,安徽省宁国市人。1945年赴美留学,1949年8月回国。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中国放卫星的人
1949年,远在美国任教的任新民听到了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消息,他依然放弃了美国的优越条件,于1949年8月辗转回到了祖国。后来,记者曾问他为什么会选择回国,任新民说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干一点事儿,为国家干一点事,没有其他的想法。”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首颗人造卫星,毛主席审时度势,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宣言。不久,我国的人造卫星计划正式启动,任新民担任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总负责人,一切从零开始。
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决定任务攻关的成败。研制发动机的过程异常艰辛,不仅要弄懂许多设计难题,还要攻克诸多材料与工艺方面的关键技术。攀登科技的高峰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在使用遥测弹测试发动机性能时,弹头未落入预定弹着点。时间紧急,任新民心急如焚。他带领大家在茫茫大漠苦寻弹头残骸。年近花甲的他拄着拐杖,和年轻的战士一样,白天翻越一个个沙丘,夜里靠盖沙子取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第5天,他们终于找齐了所有残骸。有了确凿的“物证”,任新民顺利查出故障原因,成功排除了问题隐患。
此时,在技术上如何实现火箭整流罩分离,成为任新民面前又一道难题。北国天寒地冻,他裹了一件厚棉袄,便跑到外场进行试验。经过多次论证后,他确定了“两个半罩先纵向解锁,然后水平方向快速平抛”的新方案,成功实现火箭整流罩平稳分离。
就在火箭发射前夕,为了保险起见,任新民提出要在火箭二三级之间涂抹二氧化钼,防止火箭发生“冷焊”现象,影响分离。实践证明,这种“万无一失”的做法,对托起卫星成功升空十分必要。后来,周恩来亲切地称他为“中国放卫星的人”。
1970年初,科研人员在厂房内测试东方红一号卫星
1970年4月24日,这注定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托举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向浩淼的太空,中国人自此叩开了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门。
致敬“两弹一星”英雄
精/神/永/续/
逐/梦/前/行
激荡向上的民族
有脚踏实地、埋头拉车的人
更有仰望星空、耕耘星海的人
让我们一起致敬“两弹一星”
第一代创业者们
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用实干接力传递奋进力量
不畏艰难,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谭邦治.任新民院士传记[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4.
[2]谭邦治.任新民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