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品茶联系方式_约附近100米100块钱4小时_400元快餐不限次数qq

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两弹一星”事业的大管家——张爱萍上将诞辰115周年

  • 发布时间:2025-01-09

图片59

今天

2025年1月9日

是开国上将张爱萍诞辰115周年纪念日

张爱萍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这样说:

“1959年,从主持制定第一份国防科技发展规划起

到1989年离休,

基本上都是在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这个领域里。”

张爱萍把自己一生工作的后30年献给了

“两弹一星”伟业

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张爱萍参与组织领导了
原子弹、导弹、卫星等研制与试验工作
先后4次担任核试验委员会主任、
试验现场总指挥
成功地组织了我国首次原子弹塔爆、空爆
及第三次原子弹爆炸试验、
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制造的火箭发射升空、
第一发洲际运载火箭的发射等
是“两弹一星”事业的大管家
为“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调查研究得结论 }

1964年张爱萍将军视察科研工作

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毁约停援

给我国“两弹一星”事业造成较大困难

为尽快摸清家底

开启全面独立自主研制道路

1961年10月,张爱萍与刘西尧、刘杰

深入核工业系统有关科研、厂矿、生产等单位

进行了一个月的考察调研

每到一个单位,张爱萍几乎都会提出两个问题


一是你们所从事的项目已具备了什么样的条件,还需解决哪些问题?

二是帮助你们解决了问题后,用多长时间能完成任务?

经过全面的调查研究,张爱萍向中央提交了

《关于原子能工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的报告》

提出“若是组织得好,抓得紧,有关措施能及时跟上……

在1964年制成核武器和进行核爆炸试验是可能实现的”

为中央做出独立自主突破核武器技术的重大决策

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首爆前夕游楼兰}

中央高度重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

任命张爱萍为首次核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

作为试验现场总指挥

张爱萍在戈壁滩上核试验场区安营扎根

与科技人员和指战员同吃同住

跑遍试验基地的每一个站、点

检查每一个工作环节

为了试验穿云取样的伊尔-12飞机的飞行高度

张爱萍亲自坐飞机

升至8500米高空试验

10月13日

就在首次核试验进入临战状态的高度紧张时刻

深知“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工作辩证法的张爱萍

做出一个惊人之举

他亲自陪同王淦昌、彭桓武、朱光亚、周光召、陈能宽等

游览楼兰古城

他要通过这次游览

来放松一下科学家们紧绷的头脑

举重若轻迎接一场震撼世界的东方巨响

图片61

1964年张爱萍将军在戈壁滩核试验场

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原创情景宣讲课程《记忆里的“两弹一星”》中《草原大会战》篇章,生动展示了张爱萍将军用“春风已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有故人”,号召青年们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为国家国防事业奉献奋斗。



{创新改革定“三抓”}

1977年3月,张爱萍重新复出后

坚定不移地提出“三抓”任务

即80年代前期要完成洲际导弹、潜地导弹、通信卫星

三项重点任务

针对“三抓”工程难度大、时间紧

和技术密集、关系复杂、综合性强等特点

张爱萍果断提出实行全国“一盘棋”

组织全国大协作

创造性地建立健全了总设计师和行政总指挥

“两条指挥线”制度

严格实行岗位责任制

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全力突破关键技术

确保“三抓”工程紧张有序、优质高效地顺利进行

1980年5月18日

我国首次洲际地地导弹全程试验获得成功

1982年10月12日

我国潜地导弹发射试验成功

1984年4月8日

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三抓”工程全面告捷

实现了我国战略核威慑力量

从中近程到远程

从液体到固体

从陆上到水下

从固体阵地发射到隐蔽机动发射

的跨越式发展

使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

1982年张爱萍将军到舟山登舰视察


{高瞻远瞩迁九院}

九院,我国唯一核武器研制单位

三线建设时期,根据“山、散、洞”要求

由青海搬迁至内地

分散布局在四川绵阳地区的大山深处
1983年夏,张爱萍赶到绵阳
考察了九院全部研究所

图片63

张爱萍在九院(现四川绵阳梓潼两弹城)与科研人员交谈

张爱萍百感交集,悲喜交加

喜的是九院人一直保持着艰苦创业精神

在远离城市的群山中奋战攻关

悲的是在国际科学技术竞争日趋激烈下
九院在山沟里的分散布局
不仅给研究人员造成了生活不便
还阻碍了科研事业发展
张爱萍心中有了一个鲜明意念:搬迁九院
他提出了搬迁要求和原则:
我们要改造它,要丰富它,要美化它
要让它为我们的科学事业服务
一切都要有利于科学技术研究
一切都要从有利于我们尖端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
随后,张爱萍为新址勘察了绵阳地理
决定新九院就建在绵阳市郊
并向中央、中央军委呈送了关于视察九院的情况报告
提出了改进九院基本建设布局的建议
1983年9月6日,这一建议得到国家批准
定名为“八三九”工程
九院的再次搬迁
是保障我国国防尖端科技事业
在21世纪处于领先地位的重要举措








联系
老师

雷老师 15882874693
范老师 18990150509

学院
电话

0816-8562266
0816-8562112

微信
公众号

关注学院
微信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