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制“两弹一星”的峥嵘岁月里,科研专家、技术人员、建设工人等无数工作者以身许国、隐姓埋名,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这项伟大事业的背后,更是培育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近日,羊城晚报微课堂“学精神谱系 悟家国情怀”专访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涛,深入认识“两弹一星”精神背后的丰富内涵,感受厚植在此精神背后的家国情怀。
采访原文
羊城晚报:“两弹一星”精神形成的背景是怎样的?其内涵是什么?
刘涛:“两弹一星”精神的培育形成,要从“两弹一星”研制的背景说起。新中国成立初期,先后遭受多次核威胁。一方面是为了捍卫和维护国家安全,另一方面是为了巩固和提升大国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作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纷纷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奔赴西北戈壁高原,从零开始。他们既要攻克原子弹研制的试验难关,还要填补理论上的空白。尽管工作条件极端恶劣,但他们仍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隐姓埋名,奉献终身,目的就是让中国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让备受屈辱的民族能够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所以,这一伟大的事业淬炼出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羊城晚报:在“两弹一星”精神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家国情怀?
刘涛:“两弹一星”精神凝结着中华民族深沉的家国情怀,它深深刻印在“两弹一星”工作者的身上?;叵氲蹦?,不少怀着科学救国梦想、远渡重洋、学有所成的科学家们,得知祖国要发展原子能事业,为之振奋,毅然冲破重重阻挠,克服种种困难,义无反顾回到祖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钱学森、王淦昌、邓稼先、郭永怀以及无数把青春挥洒在大漠戈壁的科研工作者们,舍小家为大家,把国家融入血脉成为个人的自觉选择。他们不求闻达、不计报酬、不讲条件,把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作为个人追求的第一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在新中国尖端技术领域的集中体现,对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羊城晚报:“两弹一星”精神在当代传承有怎样的意义?
刘涛:“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前国际局势波谲云诡、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我们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当年,“两弹一星”工程的参与者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家国情怀与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品质的具体体现。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宣扬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就是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在那样一段艰苦岁月里,在那样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里,我们的科学家们、工作者们,还有那些没有被时代记住姓名的普通人们,他们是如何为了祖国强盛付出血汗乃至生命的。今天,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像“两弹一星”科学家那样,愿以身许国,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踔厉奋发、不懈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