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两弹一星”精神提出25周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60周年和“两弹一星”功勋邓稼先、朱光亚诞辰100周年,为更好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在原创情景宣讲课的基础上,由部分“两弹一星”事业亲历者指导,精心编写了教材《记忆里的“两弹一星”》。2024年6月,本教材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首发仪式将于6月24日在第三届科学家精神学术研讨会上隆重举行。
以下来源:人民日报出版社
书 名:《记忆里的“两弹一星”》
作 者: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 编著
字 数:242千字
定 价:48.00元
书 号:978-7-5115-8224-9
出版时间:2024年6月
内容简介
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如璀璨的星辰,永恒地闪耀在人类文明的天空。这些星辰,是为了民族尊严、国家安全和人类和平,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英雄们,他们以卓越的智慧和惊人的毅力,创造了新中国历史上一个震惊世界的奇迹——“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更铸就了一种崇高的革命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更好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让历史记住科技丰碑,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在同名情景宣讲课的基础上,经部分“两弹一星”事业亲历者指导,用讲故事的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行文风格,精心编写了《记忆里的“两弹一星”》。全书由40多个故事组成,如“钱学森的求救信”“‘失踪’17年的王淦昌”“周光召与九次运算”“扎根马兰基地的传奇司令”等。翻开本书,可以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为国家荣誉、民族尊严而拼搏的英雄们的豪情壮志。
作者简介
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四川“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经中共四川省委编委批准设立,由中共绵阳市委联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在中国两弹城挂牌成立,是中组部备案管理的全国72家党性教育干部学院之一。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弘扬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为特色,是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阵地。
编辑推荐
回望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震撼世界的六十年历程,站在一甲子的历史交汇点,重新翻开“两弹一星”的壮丽篇章,不仅是为了缅怀那些为国家安宁与科技进步默默奉献的英雄,更是深刻地理解“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激励当下,启迪未来。
首次公开:部分资料系亲历者首次公开相关资料,真实展现了“两弹一星”背后的故事。图文资料丰富,通过图片直观感受那个时代的科研环境和科学家们的工作状态,让历史更加立体和真实。
亲历者讲述:第一手的讲述让历史事件更加鲜活和感人。亲历者们的回忆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更能从细节入手,讲述那个时代科研工作者的艰辛与执着,以及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
扫码观看情景宣讲课:融媒结合、形式生动、赋予沉浸感,视觉和听觉的双重震撼,与亲历者产生情感共鸣。
序 言
激发创新热情和奋斗精神
杜祥琬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60周年,是“两弹一星”功勋邓稼先、朱光亚诞辰100周年。为更好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让历史记住科技丰碑,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的青年教师在查阅大量“两弹一星”资料的基础上,用讲故事的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行文风格,精心编写出版了这本《记忆里的“两弹一星”》,可以说是正当其时,恰逢其势。
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如璀璨的星辰,永恒地闪耀在人类文明的天空。这些星辰,是为了民族尊严、国家安全和人类和平,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英雄们,他们以卓越的智慧和惊人的毅力,创造了新中国历史上一个震惊世界的奇迹,就是“两弹一星”。
在物质匮乏和技术薄弱的年代,老一辈科学家们以超凡的勇气和智慧,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更铸就了一种崇高的革命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在《记忆里的“两弹一星”》这本书中,读者朋友们将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为国家荣誉、民族尊严而拼搏的英雄们的豪情壮志。希望通过这本书,有更多的人了解“两弹一星”背后的故事,铭记作出巨大贡献的“两弹一星”功勋和众多科研工作者。
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我们希望通过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激发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最后,让我们以崇高的敬意,向那些为“两弹一星”事业付出辛勤努力和宝贵生命的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
(作者杜祥琬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物理、强激光技术和能源战略专家)
前 言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勇担民族复兴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定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转化为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
无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上,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余年的辉煌历程中,“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重大历史事件。它既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集中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见证,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了国防实力,奠定了国家安全基石;塑造了新中国崭新的大国形象,显著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在“两弹一星”的研制时期,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巨大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创造出了惊天动地的奇迹。这一时代的丰碑,不仅在于他们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更在于他们在创建历史伟业的同时也铸造了堪称民族脊梁的价值观,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形成于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创新精神活生生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两弹一星”精神的灵魂。它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在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的集中体现,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高贵品质和精神支柱。家国情怀深刻印记在“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者身上,他们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成为时代最强音。当时,一批早已在国外功成名就的科学家,如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郭永怀等,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历尽千难万险回到祖国,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而隐姓埋名、顽强拼搏,无私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有的为之奋斗终生,乃至献出鲜血和生命。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生华章。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它是“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重要保障,是创造“两弹一星”伟业的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坚强意志和立足基点。20世纪50年代,党中央在作出研制“两弹一星”决策时,就确立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始终坚持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广大的研制工作者肩负祖国的重托,以崇高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在面临外部封锁遏制、国内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发愤图强,刻苦钻研,艰苦创业,把功绩书写在高寒草原、西北荒漠和四川山沟中,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定决心和坚强能力。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两弹一星”精神的根本。它是成就“两弹一星”事业的重要保证,充分体现了依靠集体智慧协同攻关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势。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就确立了大力协同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模式,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及中央专委的集中领导和统一部署下,全国先后有26个部(院)、20多个省区市,包括10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抽调精兵强将参与“两弹一星”研制,集中攻关。原子弹研制中的“九次计算”“草原大会战”,氢弹原理突破中的“群众大讨论”“上海百日攻坚战”,小型化研究中的“五朵金花”“多种外源”方案等,都是集体攻关、团结协作的创举,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和成功实践。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
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66年12月28日,中国氢弹原理试验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
“两弹一星”从无到有,正是科研专家和广大工作者以“两弹一星”精神为指引,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取得的丰硕果实。
铭记历史才能坚定前行,为展现“两弹一星”精神孕育的历史背景,再现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者的奋斗画面,阐述“两弹一星”精神的丰富内涵,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以真实感人事迹为基础,编写《记忆里的“两弹一星”》一书。本书通过采访亲历者、查阅历史档案等方式,记录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研制过程、技术突破、人物故事等,展现了那一代人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和巨大牺牲。通过邓稼先、王淦昌、于敏等著名科学家和科研人员隐姓埋名,为祖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动人事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民在困难和挑战面前的坚定信念和强大决心。
同时,《记忆里的“两弹一星”》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契机,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个时代的精神和价值: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过去的精神是否还有大用处?
答案是肯定的。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两弹一星”精神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是物质不可替代的力量。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用以武装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意义深远,筑起实现“科技强国”这一国家目标的精神长城。显然,在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愈加彰显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衷心希望本书能够引导广大读者深入理解“两弹一星”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向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学习,保持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个人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勇担时代使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
2024年6月3日
目 录
第一章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中南海的原子能课 / 003
52名留学生签署的一封公开信 / 007
携带30多箱行李的归国路 / 013
钱学森的求救信 / 016
在荒漠中拔地而起的航天城 / 022
愿将一生献宏谋 / 026
失踪”17年的王淦昌 / 030
春风早度玉门关 / 034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038
为第一颗原子弹装上强劲的“心脏” / 042
八千里路徒步巡逻 / 046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 / 051
危难时刻,他选择了用生命守护
绝密科研数据 / 058
一张辨不清面貌的合照 / 064
卫星铺路石 / 070
取消卫星“炸药包” / 074
飞向太平洋 / 078
第二章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冻坏一个人,你们得赔我!” / 085
扎根马兰基地的传奇司令 / 089
三顶帐篷创伟业 / 095
打响原子弹的第一炮 / 101
周光召与九次运算 / 108
匍匐在导弹上的人 / 113
从门外汉到运载火箭专家 / 118
儿子眼中的功勋父亲 / 122
将生命化为银河中的一颗星 / 128
走自己的路 / 133
永恒的追光者 / 138
奇从简中出 香自苦寒来 / 142
枕着氢弹睡觉的人 / 147
为第一颗人造卫星奔走呼号 / 154
一生说了三次“我愿意” / 161
生命最后的冲锋 / 168
第三章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一块铀矿的中国之旅 / 179
一通奇怪的电话 / 184
“863”计划前的深夜交谈 / 189
原子能事业中的“媒人” / 195
一枚被获奖者拒收的奖章 / 201
“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快成功之时” / 205
“上马”还是“下马”?他如何实现意见统一? / 210
小学毕业的导弹奇才 / 214
“热心肠”的中子弹试验理论分队 / 218
运水降温大会战 / 223
飘荡在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民歌 / 227
汇聚全国物资的金银滩 / 232
“巨鲨”问世 / 236
中国“两弹一星”纪事 / 239
附 录
附表1 中国历次核试验统计表(1964—1996年)/ 245
附表2 中国航天发射一览表(1970—2022年)/ 248
主要参考文献 / 279
后 记 /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