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周光召,湖南省长沙市人,1929年生,男,中共党员,理论与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院。1957年赴苏联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1961年回国,历任二机部第九研究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二机部九局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199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执行主席,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协主席,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被10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
在粒子物理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世界公认他是赝矢量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60年代初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领导并参与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二维流体力学、中子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具有实际价值的重要成果,为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奠定了基础。196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科研成就
在突破第一颗原子弹工作中的贡献
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拒绝援助我国研制原子弹,1960年7月,撤走了全部在华专家,带走了图纸和资料。有的专家说:“这是对你们的毁灭性打击”;“再过两年,你们只好卖废铜烂铁了”:“从此你们将处于技术真空状态,估计20年后你们也搞不出来原子弹”。
正在苏联杜布纳联合研究所工作的周光召、吕敏、何祚庥等中国青年学者,获悉这些消息,义愤填膺,主动请缨,要求立即回国,参加原子弹的研究。他们在给领导的信中写道:“作为新中国培养的一代科学家,愿意放弃自己搞了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改行从事国家急需的工作任务。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他们的要求受到我有关部门领导的支持和批准。
1957年,周光召(右二)与赵忠尧(左一)、胡宁(左三)、王淦昌(右一)在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期间的合影
1961年核武器研究所就增添了好几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专家。后来有人问周光召:你本来是研究粒子物理的,在国际学术界有相当的地位,为什么要改行呢?他回答说:“如果国家需要,这是光荣的事情,我愿意放下自己的专业去从事国家需要的研究,光自己有名,国家不行,到头来还是没有用处。”
1961年2月周光召回国,5月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所理论部第一副主任,和彭桓武、邓稼先等一批知名科学家一起从事科研工作。自此,他全身心投入到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中,曾在西北高原经受风雪磨砺,曾在四川山沟困顿辗转,但他始终以事业为重,夜以继日,无怨无悔。
1961 年上半年,第一颗原子弹的总体力学计算正进入非常紧张的阶段。理论计算表明,炸药爆炸后在内爆过程中产生的压力总是小于在原子弹设计初期苏联专家留下的教学模型框图的计算结果。中国科学家历时一年多,经历九次繁琐计算后还是得不到与苏联专家一致的数据。彭桓武请周光召复查之前的九次计算数据。
周光召(左一)与彭桓武(右一)
周光召仔细地检查九次计算结果后认为计算没有问题,怀疑苏联专家数据的可靠性。但要给出让人信服的明确结论,必须拿出确切无疑的理论依据,毕竟苏联已成功研制和试爆了原子弹。为此,他从炸药能量利用率着手,求出炸药所做出的最大功,从理论上严格证明用特征线法所做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从而证明苏联专家的数据是不正确的,结束了近一年的争论,使得中国原子弹研制继续向前推进。随后,中国科学家逐步获得原子弹爆炸过程的清晰物理规律,原子弹理论设计和工程研制工作得以全面展开,于1963年底交出包括结构、尺寸和材料的理论设计模型,然后经过工程设计、部件加工、实验室中各种冷试验、装置组装等,直至核装置运往试验场进行热试验。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周光召在原子弹理论设计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之前鲜有人知。杨振宁曾说:“光召兄的回来,使得中国1964年爆第一颗原子弹(比预想中)早了一两年。”
在突破第一颗氢弹工作中的贡献
突破原子弹后,周光召又深入到氢弹原理的探索中。当时有关氢弹的资料和信息极度匮乏,周光召组织了一个调研组,通过有限的渠道千方百计搜集外界信息,但所得寥寥。科研人员下定决心,要靠自己的力量攻克氢弹。
如果说原子弹的突破,早期还曾得到过苏联的一些启发,那么氢弹的突破,完完全全是依靠中国人自己的智慧和勤奋。在氢弹攻关的艰苦岁月里,核武器研究者真正做到了群策群力、全力以赴、充分民主、集思广益。研究人员定期在会议室召开学术鸣放会,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任何人都可以到小黑板前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意见,一个又一个很有价值的设想不断将工作推向深入。
彭桓武、周光召、于敏等科学家经常开设讲座,与科研人员共同探询未知的新领域。周光召就曾传授高温高压下等离子体物理方面的知识,这是核武器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第一次接触等离子体物理方面的知识。
周光召授课,如同他做科研一样严谨细致。他在撰写讲稿时反复推敲,在授课过程中还不断删改添加,最后才形成讲义。当时的条件艰苦,讲义整理好后科研人员自己刻蜡板油印,发下去作为学习参考。
当时,在彭桓武的安排下,周光召、黄祖洽、于敏各率领一个研究小组,从不同方向对氢弹原理发起攻关。1965年夏,周光召举办了一系列报告会,阐述对氢弹结构和爆炸原理的思考和认识,吸引了许多其他科室人员参与旁听和讨论。后来,于敏领导的另一个攻关小组成功提出了氢弹设计原理,也证实了周光召关于氢弹构型非球形的猜测。
当于敏的研究小组经过“百日会战”取得重要进展后,周光召和黄祖洽立即调整本组工作安排,集中力量、全力以赴地对于敏小组的方案开展深入研究,绝没有因为不是自己提出的方案而有丝毫的犹豫和迟疑。那时的科研人员,没有门户之见、没有名利纠葛,大家都为同一个目标奋斗,真正将个人融入到集体事业中。这是他们留给后辈的最宝贵的财富。
由于周光召领导和培养的研究小组在计算方法方面已经拥有了一个重要工具,突破了武器结构球形的限制,所以他们很快把科研工作推向深入。经过全理论部不断地讨论和推敲,氢弹理论模型得到进一步的完善。1966年12月底,氢弹原理实验获得圆满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中国人只用了短短的2年8个月,是所有核大国中突破速度最快的,充分说明中国科技工作者的集体智慧和创新能力。以于敏、黄祖洽、周光召为代表的科研集体的杰出贡献,在中国核武器研制史,乃至中华民族复兴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人物故事
连夜送上原子弹爆炸前的“定心丸”
1964年10月15日深夜,距离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预定时间已不足24小时。
此时,一封来自罗布泊试验厂的急电对原子弹的设计提出了疑虑。上级希望负责核武器理论物理研究的周光召等人做一个认真的估算——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概率是多少?
周光召和同事们紧张运算了整整一个夜晚,次日上午,将一份联合签名报告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办公桌上。报告认为,经计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可能性超过99%。除了一些人为不可控制因素,原子弹的引爆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这份报告可谓原子弹爆炸前的一?!岸ㄐ耐琛薄U且蛭夥荼ǜ?,周恩来总理正式批准10月16日15时起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10月16日下午,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跨入有核国家行列。
人物评价
周光召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和战略核武器的研究设计方面做了大量重要工作,为中国物理学研究、国防科技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周光召是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科普中国评)
周光召除了在理论物理、场论、粒子物理、核物理、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做出的杰出成就以外,周光召对中国的科技事业的发展、国际科学交流与合作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政道)
周光召是一位顶尖的物理学家,他的视野宽阔、影响力深远,并且能够快速洞悉新思想。从我(杨振宁)的个人角度看,周光召是一个完美的儒家思想践行者,而不像美国、西欧和俄罗斯的许多物理学家那样咄咄逼人。(杨振宁)
作为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周光召院士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国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卓著。周光召院士倡导和身体力行的“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科学精神与“学术平等、提携后进”的大家风范,已成为中国科学界的宝贵精神财富,他的科学成就、爱国情怀、光辉人格将彪炳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史册。(周光召从事科学事业65周年学术思想与科学精神研讨会,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白春礼贺信中评)
参考文献
[1] 吴岳良,刘金岩.周光召的学术成就——贺周光召先生90华诞[J].科学,2019,71(06):1-5+71.
[2] 胡思得.周光召在我国原子弹研制中的贡献[J].现代物理知识,2014,26(04):36-38.